跳到主要内容

2 篇博文 含有标签「blog」

查看所有标签

仰望星空与刻意好奇

· 阅读需 6 分钟

刻意练习现在大概率已经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了。为了在某个领域达到高手的境界,你需要专注、反复、大量、快速地练习,而且只在学习区练习。

拿背单词来举例子,背一本单词书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每章里面先背第1个,然后然后背1、2;然后背1、2、3;然后背1、2、3、4,如此以往到最后一个 N。然后把这章顺序反过来,用同样的方法再背一遍。再加上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分配一下复习日程。这简直就像是马利奥跳上了跳关管道,小林子捡到了辟邪剑谱。

刻意练习不稀奇

刻意练习在软件工程行业尤为重要,因为编程本质上就是个手艺活。而我们今天要问的问题是,单靠刻意练习,你就能够凭借你的绝艺在行业里独领风骚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我都知道,仅仅代码写得好是远远不够的。我常常讲,所谓==升职有三:有余、有人、有信==。有余是指你的工作是否真的做得游刃有余,有人是指你升职的决定者是否在你的利益同盟里面、而且愿意帮你说话,有信是指你的成就是否能够服众、你的言语是否能够服众。代码写得好,充其量只能算是其中三分之一。而其他三分之二做得差的话,是会让你丢了工作的!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南航空一度聘请到了一位技术特别过硬的IT工程师,他来上班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面,只顾着自己干活,就是不爱跟人聊天,老板说你这样不行,我们西南航空的企业文化就是聊天,然后就把它解雇了。

技术不是护城河

那你可能会说,好,那我不跟人合作了,我不需要公司,我刻意练习出来的天才代码只需要我一个人就能服务所有人。那这样就能制霸全球了吗?

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 —— 哦不,除非你开发和学习的速度真的能够让你一个人撑起大规模互联网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优步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经说过,科技是一层一层的,当这一层的技术发展成型之后,它就逐渐变得不重要了;而新的层级会更先进,在上一层级的基础上迭代得更快。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结论,你辛辛苦苦练习的技术,从它成型之日开始就逐渐开始变得不重要了。因此我十分赞同阮一峰提到的这样一句话:

在软件开发中,技术变化如此之快,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技术和工具,一旦这些技术被取代,你的知识将变得毫无价值,因为它们大部分都是实施的细节。

怪不得沃伦·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也认为,技术不是护城河,因为技术终将被别人复制

乔布斯的答案

我一度苦苦思索,既然互联网时代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自己难以被扫地出局呢?当再一次复习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的时候,我得到了答案。他虽然在演讲中讲了三个故事,提了一个建议,在我看来本质上就是两点。

==第一,用爱与死亡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因为你的热爱,你给你做的事情赋予了巨大的意义,人生苦短,不做它、毋宁死;所以即便扫地出门,即便财富自由30岁退休,你还是会去持之以恒地做你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浮士德的一生是苦难的,而神明会给予他最终的救赎。堂吉诃德的一生是苦难的,而读者会因为他的精神而备受鼓舞。

==第二,笨蛋到底,永不满足==。乔布斯认为,无论你是否通过第一点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你都应该不要安于现状 —— 为了理想,你要打破常规,你要坚持不懈,你要坚守初心,永远守护心中的中二少年。

或许你又会问了,这些高大上的世界观确实很有趣,但是这些和你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又或者说,对你我的人生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认为,借鉴刻意练习的概念,去有方式、有方法地探索未知,就叫做==刻意好奇==。好奇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奇是暴动,是一个人探索复杂世界的暴烈的行动。

探索世界要刻意

这个暴烈的行动要有组织、有预谋。你要像管理你的财务投资一样,管理你的读、聊、看、听这些输入行为的投资,你的投资组合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百分之多少投给健康,百分之多少投给工作,百分之多少投给家人,百分之多上投给输入。这个输入里面,百分之多少投给技术、经济、管理、心理、设计、政治、未来和历史?这些信息又是走的什么渠道进来的?这些渠道可信吗?

==我们输入的信息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就好像我们吃的饭决定了我们的身体。艾伦·甘尼特在《创造曲线》一书中采访了大量有创造力的人物,总结了这样的一个原则:20%。为了创造和保持文化自觉,了解人民群众对什么样的东西喜闻乐见,你必须每天用20%醒着的时间吸收自己领域的知识。==

这并不容易,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每天问自己,今天我在遇到这个人之前,有没有准备一些有趣的问题问他?今天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还有更快更高更强的解法?今天我在开会的时候,有没有问自己还能够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什么学习一下?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多问些问题,这就是刻意好奇。

最后总结

用刻意好奇仰望星空,用刻意练习脚踏实地,何愁我们每天践行的大事,能够不成呢?

每天进步 30 公里

· 阅读需 5 分钟

一百年前,在 1911 年 12 月之前,没有人曾到达南极点。因此,世界各地的探险家们都梦想着获得成为第一位到达那里的人这一荣耀。

我们都知道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即纬度 90°S。一个典型的探险计划是,从 82°S 出发,前往南极点,然后安全返回。

有两个团队在争夺第一名——阿蒙森团队有 5 名成员,斯科特团队有 17 名成员。你猜哪个团队会赢得这场竞争?当然,更多的人并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成功机会。

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发。==与世界上所有的竞争一样,这场竞争非常激烈。当有巨大的机会时,没有理由只有你能看到它;毫无疑问,还有很多人也能看到它==。两个团队在 1911 年 10 月左右在南极圈的边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正在为最后的距离而竞赛和冲刺。

结果是这样的——阿蒙森团队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即 1911 年 12 月 15 日,率先在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然而,斯科特团队迟到了一个多月,尽管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发并且成员更多……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阿蒙森团队被铭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到达南极点的团队,而胜利者获得了所有的荣誉。不幸的是,斯科特团队遭遇了同样的挑战,但只是迟到了。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但我们都记得第一名。

这个故事并不像上面所述的那么简单。还有更多——你不仅要到达南极点;你还要安全返回。阿蒙森团队首先到达并顺利返回基地。

另一方面,斯科特团队迟到了,未能赢得荣耀。更糟糕的是,由于迟到,回程时天气变得糟糕。被遗留在后的人数不断增加。最终,他们没有一个人幸存。这支团队,这 17 个人,未能取得胜利,整体灭亡。这是生与死之间的差距。

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冒的风险比我们这些企业家更大。赌注比我们想象的更高,更惊险。为什么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而实际上是生与死之间的差距?研究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首先,探索南极点不仅仅是关于人;它还涉及到补给。研究人员事后分析发现,准备工作存在巨大差异。尽管阿蒙森团队的成员较少,但他们准备了三吨补给。而斯科特团队仅准备了一吨补给,尽管他们的成员更多。

一吨补给足够吗?如果你没有犯错,完全没有错,那就刚好够。理论上完美的事情和你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计划是可怕的。人们在现实中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在探索时,人们总会在荒野中迷路。在压力下,人们总会犯不可避免的错误。事实是,没有任何余地的计划会导致严重的危险。

相反,阿蒙森团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只有 5 个人,却准备了三吨补给。资源的富余使他们更具容错能力,并为意外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团队是否留有犯错的余地,这是一个显著的差异。

事实上,两个团队在同样的环境中竞争,但他们交付了两个根本不同的结果,这非常值得关注。

==简而言之,阿蒙森团队的成功在于无论天气如何,每天进步 30 公里。在极端环境中,你做到最好。更重要的是,你以可持续的方式做到最好。==

不幸的是,斯科特团队根据他们的日志显示纪律性较差。如果天气良好,他们可以在一天内前进 40 到 60 公里。然而,当天气恶劣时,他们情绪低落,诅咒厄运,整天待在帐篷里。

回顾起来,这可能是最显著的差异。区别在于,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保持每天前进 30 公里,然后你就能到达南极点并安全返回。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它恰好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激烈竞争相似。人们可能会说这是市场的寒冬,情况越来越糟。这就像一百年前南极点的糟糕天气。我们能做的生存方式就像阿蒙森团队——制定有余地的计划以应对意外;留有犯错的空间;最重要的是,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每天进步 30 公里。

我可以说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探险的装备方式——预见每一个困难并采取预防措施来应对或避免它。胜利属于一切井然有序的人——人们称之为运气。对于那些未能及时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的人,失败是必然的;这被称为厄运。

 - 摘自《南极》,罗阿尔德·阿蒙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