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视角看苹果 Mac 电脑的诞生
这不仅仅是一台电脑的诞生史,更是一群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的“海盗”们,在一位传奇领袖的带领下,如何挑战常规、颠覆行业,最终用“疯狂而伟大”的产品改变世界的故事。通过亲历者安 迪·赫茨菲尔德(Andy Hertzfeld)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那段发生在硅谷的革命岁月。
1979年:Woz造就的奇迹(What Hath Woz Wrought)
1979年的夏天,年轻的安迪·赫茨菲尔德放弃了研究生学业,加入了当时正冉冉升起的苹果电脑公司。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为一款名为 Apple Silentype 的廉价热敏打印机编写固件。这个项目完美体现了苹果的工程哲学。硬件负责人维克·布尔(Vic Bull)设计的接口板极为简洁,打印机本身则由苹果与一家名为Trendcom的小公司合作提供。其核心理念源自苹果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简称“沃兹”)。沃兹在设计Apple II软驱控制器时,就开创性地用软件替代了大量复杂的硬件电路,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
安迪兴奋地意识到,他将在这个项目中“扮演沃兹的软件角色”。他需要在仅有2KB的ROM中,编写出能直接控制打印机7个微小加热元件的固件,实现打印Apple II屏幕上的图形或文本。安迪迅速完成了底层例程,让用户通过简单的组合键就能打印屏幕图形。然而,当他思考打印机的首次输出内容时,却希望能超越程序员惯用的“Hello, World!”。在同事的启发下,他想到了电报发明人萨缪尔·摩尔斯发出的第一条信息:“上帝造就了什么?”(What Hath God Wrought?)。为了向摩尔斯和苹果的传奇工程师沃兹双重致敬,安迪灵机一动,将打印机的第一句输出定为:“What Hath Woz Wrought?”(“沃兹造就了什么?”)。当这行字成功打印出来时,安迪将这张热敏纸珍藏了多年,它成为他苹果生涯的开篇注脚。
在这个项目中,安迪也初次领略了苹果自由甚至有些疯狂的工程文化。由于担心软件崩溃可能导致热敏头过热起火,维克特意在硬件上加入了定时断电保护电路。为了测试这个机制,安迪大胆地编写了一个恶作剧般的程序,以99%的占空比持续加热,试图让打印纸着火。结果,打印纸真的冒出刺鼻的浓烟,继而被烧穿,甚至蹿出了微小的火苗!幸好安迪眼疾手快用外套扑灭了火焰,虽然打印头也因此报废。这场“小火”不仅证明了保护电路的必要性,也体现了苹果鼓励工程师大胆探索技术极限的文化氛围。没人因此严厉指责他,这件轶事反而成了办公室里的笑谈,那台打印机甚至偶尔被用来“表演喷火”。最终,市场部为这款安静的热敏打印机起名为“Silentype”(谐音**“Silent type”,即“无声打印”**),这个双关语让热爱文字游戏的安迪会心一笑,也为他的苹果初体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1979年:做你的好朋友(I'll Be Your Best Friend)
入职苹果仅一周,安迪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本神秘的黑色活页册,封面手写着“Apple II原理简介”。这本手册对Apple II硬件的精妙设计做出了精辟解析,作者署名为伯勒尔·C·史密斯(Burrell C. Smith)。很快,一位留着金色长发、神情兴奋又略带局促的年轻人——伯勒尔本人,出现在安迪面前。他热情地称赞安迪发 表过的技术文章,并郑重其事地与他握手,仿佛寻得知音。
伯勒尔是苹果第282号员工,一位自学成才的硬件奇才。他最初只是维修部门的一名底层技术员,却对沃兹的设计深深着迷。通过修理返厂的Apple II主板,他不仅完全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还开始自行构思改进方案,并将心得写成了那本手册,毫无保留地与新同事安迪分享。两人迅速成为挚友,经常结伴午餐。安迪发现,伯勒尔不仅在工程上创意十足,生活中也充满奇思妙想。他会说服餐厅服务员将一份披萨做成三种甚至五种不同口味,或是将可乐与雪碧按特定比例混合当“鸡尾酒”品尝。这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索精神,正是他工程天赋的延伸。
伯勒尔的才华很快得到了证明。当高端机型Lisa团队为内存不足而苦恼时,他灵机一动,提出可以将Apple II的16KB语言卡改造成一张80KB的扩展卡。他利用银行切换(bank-switching)技术,巧妙地突破了Apple II的64KB内存寻址上限。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资深程序员比尔·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的激赏。伯勒尔迅速焊出原型,比尔修改了软件支持,结果运行完美。这款“80KB语言卡”的成功,让伯勒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维修工一跃成为公司内的技术明星,也让他进入了“麦金塔之父”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的视野。正是比尔·阿特金森将伯勒尔引荐给拉斯金,并断言:“这小子能帮你设计麦金塔计算机!”
伯勒尔的幽默也为团队注入了活力。他喜欢用**“我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I'll be your best friend!)**作为请求同事帮忙的口头禅,并由此发展出一套“最佳朋友关系(B.F.R.)”的极客理论,声称这种关系高度动态,平均持续时间只有3到5毫秒。这种将技术术语融入日常的诙谐, 是当时Mac团队文化的生动写照。他们轻松、平等,甚至在制作名片时,每个人都给自己起了有趣的头衔,安迪就自称为“软件巫师”(Software Wizard)。这种“海盗文化”鼓励创意与自嘲,为日后Mac团队的“疯狂”创新奠定了基调。
1979年:咱们走着瞧(We'll See About That)
1979年末,苹果正秘密筹划一款面向大众、廉价易用的电脑——这便是Macintosh的最初构想。项目的发起人杰夫·拉斯金撰写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他心目中“不超过500美元”的理想计算机,并为其选用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苹果品种(McIntosh)来命名。然而,拉斯金缺少能将他梦想变为现实的硬件工程师。
此时,伯勒尔·史密斯因改造80KB语言卡而声名鹊起。比尔·阿特金森带着年仅23岁、没有大学学历的伯勒尔来到拉斯金的家中,郑重推荐道:“杰夫,这位就是能为你设计出Macintosh的人。”面对这位年轻的奇才,拉斯金的态度颇为谨慎,他意味深长地回应了一句:“咱们走着瞧”(We'll see about that.)。这句话,既是挑战,也开启了Mac项目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序幕。
伯勒尔接受了挑战。在1979年的圣诞假期,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利用Apple II作为开发平台,于1980年1月设计出了第一台Macintosh原型机。它并非一台独立的电脑,而是一块搭载了摩托罗拉6809E处理器和64KB内存的接口卡,通过共享内存与Apple II主机通信,并将256x256像素的单色图像输出到一个小巧的7英寸显示器上。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伯勒尔“软硬结合”的巧思,用最少的硬件实现了功能。
硬件就绪,但缺少软件来验证。安迪·赫茨菲尔德再次挺身而出,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测试程序。然而,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不关机重启的情况下,将磁盘控制卡插入正在运行的Apple II以加载程序。就在安迪一筹莫展之际,苹果的早期员工克里夫·休斯顿(Cliff Huston)自信地表示可以**“带电热插拔”**。在众人屏息注视下,克里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稳稳地将磁盘卡插入插槽——奇迹发生了,Apple II丝毫未受影响,成功识别了新硬件。安迪随即加载并运行了他的程序,**一次成功!**Mac原型的小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了图像。
这标志着Mac从无到有的飞跃。团队欢欣鼓舞,伯勒尔激动地向每一位经过的同事展示成果。拉斯金虽感欣慰,却对安迪这位“未经授权”的“黑客”式程序员略有不快。然而,这次成功已经悄然将一批充满激情的年轻工程师聚集在一起,一个即将改变个人计算机历史的团队已然成形。“咱们走着瞧”的预言,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应验着。
1980年:守财老鸭诞生图(Scrooge McDuck)
Macintosh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世界,显示的图像是一幅别出心裁的迪士尼漫画:唐老鸭的富豪叔叔斯克鲁奇·麦克鸭(Scrooge McDuck),正满脸笑容地坐在金币堆上拉着小提琴。这张图成为了Mac历史上显示的第一幅图像,其诞生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在1980年1 月那个关键的夜晚,当克里夫·休斯顿完成了惊人的带电插拔后,安迪加载了他的测试程序。这张斯克鲁奇的图片,是他从一个包含许多迪士尼形象的软盘中偶然挑选的,他觉得这幅贪财又快乐的形象,恰好讽刺地契合了当时苹果公司财源滚滚又面临挑战的处境。为了给好友伯勒尔一个惊喜,安迪还巧妙地利用屏幕下方多出的空间,用漂亮的24点字体写上了一行问候:“Hi Burrell!”
第二天,伯勒尔看到屏幕上的图像和问候语,欣喜若狂,四处炫耀这个“麦金塔的第一张图”。这一突破迅速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工程副总裁汤姆·惠特尼看过演示后,对项目的可行性更加认可。然而,项目发起人杰夫·拉斯金却对安迪擅自向高层演示的行为略感不悦,认为他有“黑客”特质,不够循规蹈矩。
与拉斯金的谨慎不同,另一位苹果的灵魂人物——史蒂夫·乔布斯,在了解到这一进展后,敏锐地预感到了其中蕴藏的革命性潜力。一台廉价电脑竟能具备如此强大的图形能力,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未来方向。据说,乔布斯看到斯克鲁奇的图像后也爽朗地笑了,并调侃道:“我们可不能让Mac变成一个守财奴!”他一方面欣赏这份幽默,另一方面也借此提醒团队,Mac的使命是颠覆,而非守成。
这次成功的演示,综合了硬件的精巧设计、底层软件的高效编程以及现场操作的大胆机智,充分展现了Mac早期开发中工程师们“野路子”般的才华。它不仅点亮了一块屏幕,更点燃了整个团队的信念与凝聚力。这张斯克鲁奇老鸭的图像,不仅促使乔布斯最终决定亲自掌管Mac项目,更在1984年的正式发布会上作为彩蛋再次出现,向那段激情燃烧的草创岁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