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设计DNA:顶级科技公司如何打造出色产品(以及初创公司如何效仿)

· 阅读需 15 分钟

卓越设计带来的竞争优势

在当今拥挤的科技领域,产品卓越不仅关乎功能性——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令人愉悦的设计上。麦肯锡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直觉:将设计深度融入战略的公司,其营收增长高出32%,股东总回报高出5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但究竟是什么让 Apple、Airbnb 和 Stripe 等公司成为设计领导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初创公司如何从一开始就将这些实践嵌入其中?

我分析了多家注重设计的科技公司,提炼出对创始人和产品团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洞察。所呈现的,不仅是审美偏好,更是优先考虑用户体验的组织系统

案例研究:科技巨头的卓越设计之道

Apple:最早的设计优先型科技公司

Apple 的设计哲学核心是简洁和去除非必要元素,正如前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所言:“简洁不仅是一种视觉风格……它意味着深入复杂本质……去除那些不必要的部分。”

Apple 的组织结构也极具特色——采用职能型结构,而非按产品划分(如 iPhone 团队、Mac 团队)。公司按专长领域(设计、工程、市场)组织,让专家能跨产品直接合作。这使得设计师拥有极高的影响力,确保用户体验优先于短期指标。

一个典型例子是 iPhone 的人像模式开发。最初,工程师让背景虚化效果只能在拍照后看到,UI设计团队坚持要实现实时预览,尽管技术上有挑战。最终工程团队成功实现了,因为在 Apple,“困难不是不能实现卓越用户体验的借口”。

这种设计与工程之间的协作性辩论文化确保了产品既技术先进又以人为本。

Airbnb:从挣扎到成为设计强者

Airbnb 的设计历程对初创公司尤具启发性。创始人 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本身是设计出身)在 2009 年公司陷入困境时,采用了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转型策略。

他们的突破完全以人为中心:飞往纽约拜访用户,并亲自拍摄房源照片——这种不可规模化却富有同理心的方法,通过用专业照片取代劣质图片,实现了“每周营收翻倍”。这让他们认识到,光靠代码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Airbnb 将用户同理心制度化:每位新员工入职时都会亲自预订一次 Airbnb 行程,并向全公司分享体验。这种“成为用户”的理念让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产品。

公司还在数据与直觉之间寻找平衡。虽然重视数据,但他们“不会被数据牵着走”。产品团队常从大胆的设计假设出发,再构建并验证效果。例如将收藏图标从“星星”换为“心形”——这个小小的视觉变化就提升了超过 30% 的用户互动率。

Stripe:让开发者工具也能拥有美学

Stripe 证明了企业级、面向开发者的产品同样可以引领设计潮流。在这个通常界面笨重、功能导向的领域,Stripe 以其简洁且深思熟虑的 API 和后台界面,形成了显著竞争优势。

Stripe 的第一位设计师 Ludwig Pettersson 在公司还只是个工程小团队时加入:“我们做对的一点就是在早期就大量投入设计,产品一上线,用户立刻明白设计投资是值得的。”

这种早期投入在公司扩展后转化为内部对设计的高度信任。Stripe 的设计师从概念到编码始终与工程师协作,而非仅提供前期原型。这种持续协作确保即使是复杂的金融工具也能保持良好用户体验。

一大亮点是 Stripe 将API 设计视为用户体验设计。他们的文档和开发者体验极其清晰直观,将原本枯燥的技术内容转化为产品优势。

Notion:极简主义的灵活美学

Notion 以其极简却灵活的界面赢得用户喜爱——一个可以自由构建为文档、知识库或项目板的空白画布。

Notion 的有趣之处在于,他们打破了职能角色的界限。联合创始人赵伊万表示,在 Notion,团队讨论的是“体验设计、用户问题和技术难题之间的权衡”,而非各自为阵。每个人都同时关注用户体验、技术可行性和产品实用性。

这种跨职能协作体现在招聘中——赵寻求“懂编码的设计师、懂产品的程序员”,这种复合型人才能“打破边界,更快、更有创造性地找到解决方案”。

Notion 还展示了用户社区如何推动设计演进。团队观察到早期用户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使用工具,他们没有为每个需求添加僵化功能,而是加倍强化可供用户自由定制的框架能力。

Slack:让企业软件变得有趣

Slack 颠覆企业通信,通过加入个性与趣味性赢得市场。他们关注了传统企业工具忽视的细节:亲切的配色、令人满意的动画、甚至幽默的加载提示语。

这背后其实是严谨的流程支撑。Slack 实施“双人设计”模式(两位设计师协作)、持续“自家试用”(公司内部所有沟通全部使用 Slack),让团队亲历每个 UX 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员工(包括工程师)都会轮岗至客服岗位,“帮助他们与客户共情”,始终将用户视角放在首位。

推动成功的设计原则

这些公司虽各不相同,却有以下共同点:

  1. 设计是整合在内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设计不是“美化最后一步”,而是从一开始就影响产品决策的核心职能。

  2. 用户同理心成为制度:公司设立正式机制,确保每个人(不仅是设计师)都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和体验。

  3. 跨职能协作成为常态:工程、设计、产品管理在整个开发周期中持续合作,而非按部就班地交接。

  4. 领导层重视设计:从 CEO 到基层员工,公司普遍相信卓越设计带动增长与用户满意度,而不仅是视觉美观。

  5. 系统支撑一致性:随着规模扩大,公司建立起设计系统与语言,确保不同产品和平台之间的风格一致。

初创公司如何将设计嵌入DNA

如果你正在创建或扩展一家初创公司,以下是可以从第一天就开始执行的策略:

1. 将设计设为创始阶段优先事项

别等到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后再考虑用户体验。如果创始团队没人有设计背景,优先聘请设计师或作为顾问加入。

早期一个或两个设计突破(如将复杂流程简化为“一键完成”)就能让团队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

2. 优先招募“T型”设计人才

初创公司需要能多面作战的设计师——既能做出像素级完美的 UI,又能参与产品策略。

寻找那些能独立负责完整流程的通才,具备好奇心、同理心、谦逊感,这些特质让他们能提出好问题、温和地挑战假设、根据反馈快速迭代。

如果候选人懂一点前端开发,更有助于与工程紧密合作。

3. 让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为全员责任

让整个团队都与用户建立联系。让每个人定期与客户交流或参与支持服务。开展用户调研并邀请所有成员观摩。

在办公室或 Slack 建立一个“客户旅程板”,所有人都可以记录用户痛点,当非设计成员提出有效 UX 改进建议时予以表扬。

4. 将设计师嵌入开发团队

将设计师与工程师、产品经理组成同一个敏捷团队,共同负责功能从构想到发布的全过程。

设计师参与每日站会和计划会议能及早发现 UX 问题,工程师也能在设计早期提供可行性建议或创造性解决方案。

5. 尽早启动设计系统(保持简单即可)

一旦有多个界面或多人协作,就应建立设计系统。哪怕是轻量级的组件库,也能防止界面风格混乱。

建立设计师与开发者共用的组件库,既能加快开发效率,也确保品牌与 UI 一致性。

6. 在数据与直觉之间找到平衡

利用定性洞察与设计直觉提出创新方案,再用数据验证效果,而非反过来。

鼓励基于用户理解的大胆设计尝试,即使没有数据支撑。同时建立度量体系以从真实使用中学习。

7. 培养跨学科能力

支持设计师了解技术知识,让工程师掌握设计基础。这有助于提升协作质量,也能让更多成员有效参与 UX 改进。

提供学习资源或让团队成员轮岗尝试不同职责。在绩效评估中认可那些跨职能贡献者。

8. 领导者亲自参与设计

作为创始人或高管,要积极参与设计评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并在出现困难取舍时支持设计团队。

将设计理念写入公司价值观,并在公开场合讲述你的设计哲学。设计文化从上至下构建——领导层重视设计,团队才会跟随。

卓越设计的投资回报率(ROI)

投资设计不仅关乎美感——更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优秀设计能降低获客成本(用户口碑传播)、提升留存(极致体验)、增强溢价能力(品质感)。

对初创公司而言,设计常常就是你在拥挤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武器。当用户选择众多时,那个直观、优雅、愉悦的产品自然更具吸引力。

向 Apple、Airbnb、Stripe、Notion 和 Slack 等设计领导者学习,并从第一天就贯彻这些策略——你的产品不仅能被使用,更会被用户喜爱


你最欣赏哪些注重设计的科技产品?有没有从这些公司借鉴的具体做法?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经验!

Want to keep learning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