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无限:新一代巨头的崛起与陨落
迈克尔·刘易斯于2023年出版的非虚构著作《走向无限:新一代巨头的崛起与陨落》讲述了萨姆·班克曼-弗里德(人们常称他为SBF)的真实故事——从他非传统的出身、在加密货币世界的迅速崛起,到他商业帝国的戏剧性崩塌及其余波。
第一章:嗯哼 (Yup)
故事的开篇,就像一部现代金融纪录片的场景。SBF在他声名与影响力的巅峰时刻登场——那时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甚至被比作“加密世界的盖茨比”,无数名人、CEO乃至世界领袖都争相寻求他的关注和投资。刘易斯描绘了一个不修边幅的年轻巨头形象:尽管突然登上了福布斯亿万富翁榜,他却总是穿着休闲T恤和短裤,对他周围的喧嚣炒作几乎毫不在意。SBF的时间变得无比宝贵:他的日程被会议、高端论坛和媒体采访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与别人对他塑造的宏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BF本人却把承诺当作可有可无的选项。他常常迟到,在最后一刻取消,或者即使出席了也显得心不在焉。
刘易斯通过各种轶事,凸显了SBF异于常人的行为和超然冷漠的态度。例如,SBF经常在重要的电话会议和采访中,一心多用地玩着电子游戏。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SBF的第一次电视直播采访中,他顶着标志性的凌乱头发,穿着工装短裤,在直播中途玩起了网络游戏,眼睛在屏幕上来回扫视。(事实上,风险投资家们后来才得知,他甚至在向他们进行数百万美元的融资演讲时,也在玩他最爱的游戏《英雄联盟》。)刘易斯认为,这远非不敬,这种持续的游戏状态只是SBF让他高度活跃的大脑保持专注的方式——但这却意味着,与他会面的人往往只能得到他一丝一毫的注意力。这就确立了一个关键主题:SBF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又游离于世的人——一个活在自己头脑里,把生活当作一场宏大游戏的人。这个引人入胜的开篇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调,展现了那种让SBF既受人敬仰又令人费解的、魅力与古怪的奇特融合。
第二章:圣诞老人问题 (The Santa Claus Problem)
时间倒回至SBF的成长背景与性格形成期,揭示了他独特世界观的塑造过程。我们了解到,SBF在加州由两位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芭芭拉·弗里德和约瑟夫·班克曼抚养长大,他们营造了一个绝非传统的家庭环境。班克曼-弗里德一家对典型的童年习俗并不热衷——事实上,有一年他们完全忘记了庆祝光明节,而当他们意识到时,全家人竟无一在意。节日、生日、整个圣诞老人的神话——这些在SBF的家庭中都无足轻重。相反,他的父母鼓励开放、理性的探究。如果小SBF想要什么东西,他们更倾向于坦诚地讨论,而非制造惊喜或遵循仪式。结果,SBF从小就更看重逻辑与诚实,而非虚构的故事。他后来沉思道,看到身边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上帝或圣诞老人这样的事物,给了他一个惊人的教训:“群体性错觉是这个世界的一种固有属性”——换言之,有时候大多数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可能是显而易见的错误。这一早期的领悟,让SBF能够坦然地质疑广为接受的信念,并相信自己的推理,这一特质将定义他未来在生活和商业中的决策。
刘易斯还深入探讨了SBF在青春期的道德与哲学发展。SBF的父母对功利主义思想(关注能产生最大善果的结果)抱有同情,这也影响了他。到12岁时,SBF就已经在独立思考深刻的伦理困境了。例如,他认为同性婚姻是“不言自明”的——因为一些无害的差异而让人们痛苦,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但他更深入地思考了堕胎问题,直到他运用了冷酷的功利主义演算。SBF得出结论,那些让谋杀成为错误的大部分伤害(亲人的悲痛、已投入生命的丧失等)在孩子出生前并不适用。对于像他这样的严格功利主义者来说,堕胎变得与节育相当——在口头上或许有争议,但在净结果上并无不同。这种通过结果而非任何预设的道德教条来权衡决策的思维方式,正是刘易斯所说的SBF“认清自己是谁”的方式。在社交上,年幼的SBF常常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他更沉迷于数学谜题和策略游戏,而不是和同学闲逛。这些童年的线索都汇集到刘易斯所称的“圣诞老人问题 ”:SBF很早就学会了质疑那些给人安慰的虚构,并通过逻辑、概率和善的最大化来对待生活。至此,读者明白了SBF那古怪、极度理性的人格是如何从一开始就塑造的——这是他后来涉足有效利他主义和加密金融的关键基石。
第三章:局中局 (Meta Games)
故事进入了SBF的青年时代,以及他迈向顶级金融圈的第一步。我们跟随SBF来到麻省理工学院(MIT),他主修物理——尽管他对纯粹的学术研究兴趣迅速消退。在SBF大三那年(2012年),两件关键事件让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首先,一场校园招聘会让他看到了交易公司这个利润丰厚的世界。SBF意识到,他在MIT的物理系同学几乎没人真正成为物理学家;相反,许多人去了华尔街或科技公司。对此感到好奇(且对物理实验室工作并无热情)的SBF,向几家在MIT招聘的量化交易公司投递了简历。他获得了顶级公司如萨斯奎哈纳国际集团(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和简街资本(Jane Street Capital)的面试机会,这些公司以其烧脑的面试题而闻名。这便引出了第二件关键事件:SBF在简街的面试,书中的描绘就像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
迈克尔·刘易斯描述了简街的招聘过程如何让候选人玩着一场又一场的“局中局”——从各种扑克变体到抛硬币的投注挑战——规则不断变化,以测试人的适应能力。SBF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鱼得水。与其他因规则莫测和时间紧迫而焦虑的面试者不同,SBF在混乱中反而愈发兴奋。多年来解决逻辑谜题和快速计算概率的经历,让他的大脑天生就为这类挑 战而设。他沉着冷静,在压力下进行战略性思考,甚至在面试官的鼓励下与他们进行场外对赌(这本身也是测试的一部分),给简街的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引用的一个例子是,当被问到一个关于亲戚中有职业棒球运动员的概率的陷阱问题时,SBF的本能是首先澄清问题——他意识到问题是模糊的,并在深入计算前明确了定义(“亲戚”的范围是什么?“职业”球员如何界定?)。这种理性的方法,加上他敏捷的心算能力,为他赢得了简街的一席之地。
就这样,SBF进入了纽约的高频交易世界。在简街资本,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杰出的交易员,将他对游戏的热爱运用到了市场上。但对SBF的宏大叙事而言,更重要的是,简街是他首次接触到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 EA)哲学的地方。有效利他主义受功利主义思想家启发,主张人应运用理性和证据来行善最多——通常是通过赚取巨额财富,然后捐赠给影响力巨大的事业。这个理念深深触动了SBF逻辑化、理想主义的一面。他开始将赚钱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就是资助那些能够大规模拯救生命或改善世界的事业。至此,我们看到了SBF从一个迷茫的学生到一位怀有使命感的、充满干劲的交易员的转变。SBF现在有了一个指导他人生的目标:实现“走向无限”(即创造巨大财富),不是为了奢侈或自负,而是为了最终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将财富全部捐出。这是一颗宏伟雄心的种子——这颗种子将推动他接下来进入新兴的加密货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