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的商业思想:三大核心理念解析
1.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理念含义:选择正确方向并有效执行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体现了战略选择和执行效率的辩证统一。首先,"做对的事情"意味着要找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选择在长远来看有价值的战略,而不做明知错误或无意义的事。正如段永平所强调的,如果发现方向错了,就要及时纠正,哪怕付出代价也值得,因为此时改正所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其次,"把事情做对"指在确定正确方向后,要以高标准把事情执行好。这包括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运营细节,并在过程中不断纠偏,确保事情按照预期目标发展。段永平提到,很多人知道坚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对的事情;如果方 向本身是错的,再怎么坚持和努力也是徒劳。因此,这一理念要求创业者既要找对路,又要把路走稳。
-
做对的事情:注重战略正确性。选择业务时以长期价值为导向,关注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而非眼前短利。段永平的经验是,优先考虑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意,五年、十年后再看依然正确的决定。当判断出某件事"不对"时,就果断避免或停止,"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就别做"。这种取舍能力保证企业不在错误道路上浪费资源。
-
把事情做对:强调执行有效性。一旦选定正确方向,就要专注把过程和细节做好,包括团队执行、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等。段永平提醒创业者容忍试错,但不容忍方向性的错误,要在实践中及时纠正偏差。他相信"做对的事情,会省去很多麻烦"——方向对头再加上精益求精的执行,许多问题就不会出现。
实践案例:从步步高到OPPO、Vivo的运用
段永平在创办和投资企业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战略择机:在事业早期,段永平善于捕捉正确的机会。例如,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接手日华电子厂时,敏锐观察市场需求:当时任天堂红白机游戏机风靡,但价格高昂。他据此判断大众需要质优价廉的游戏机这个"正确的事情",于是带领团队研发 出性能不逊于任天堂但价格更低的"小霸王"游戏机。随后他又创新性地给游戏机加上键盘,变成学习机,并重金邀请成龙代言。这款小霸王学习机一经推出就风靡全国,证明了他选对了赛道并执行到位。这个案例体现了他在商业决策中准确选择了对的事情(满足消费者教育娱乐需求的产品),并通过优秀的产品品质和营销将事情做对(执行成功)。
及时转型:在步步高发展过程中,段永平也展现了根据形势调整战略的能力。90年代后期,步步高涉足VCD影碟机业务。1998年段永平意识到VCD市场竞争白热化且潜藏风险(例如后来出现的DVD专利费危机),于是没有一味固守,而是支持公司及时转向新的领域。2002年前后,国内DVD行业遭遇专利费冲击,大批品牌瞬间消失。这时原步步高高管陈明永抓住手机通讯设备的机遇,全力打造OPPO手机;沈炜也从步步高原有的无绳电话业务转型开始研发手机。这种战略转移正是"做对的事情"的体现——预见DVD业务前景不佳,果断投入当时正在兴起的手机领域。事实证明这一决定非常正确:OPPO和之后的Vivo迅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智能手机品牌。
精细执行:在确定方向后,段永平及其团队非常注重执行的质量。例如,OPPO和Vivo能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渠道和营销执行上的成功。段永平早年打造了全国最强大的线下经销网络之一,从步步高时代积累的大量经销商资源为OPPO、Vivo铺平了道路。这些品牌深耕三四线城市市场,采用接地气的营销策略(如明星代言、音乐手机概念等),有效触达消费者,实现了把产品卖出去。正是这种对市场和渠道的扎实耕耘,体现了"把事情做对"的执行力, 帮助OPPO、Vivo在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浪潮中迅速站稳脚跟。
纠错文化:段永平还在企业中倡导勇于承认和纠正错误的文化。他认为即使前期判断失误,只要及时修正方向,损失就是可控的。例如在产品层面,如果某款产品不被市场认可,步步高系的公司会迅速止损、调整策略,而不是执意投入不切实际的推广。这种务实的纠错作风避免了错误决定造成更大损失,让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总的来说,段永平通过选择正确的战略路径(如瞄准教育电子、影音播放、移动通讯等符合潮流的行业),并将执行做到极致(如产品品质把控、渠道深耕和灵活纠错),实践了"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这一理念提醒创业者:成功来自于方向和执行双重正确——既要选对赛道、找准用户痛点,又要踏踏实实把产品和服务做到位。
2. 胸无"大"志
专注当下:为何提倡"不急功近利"
"胸无大志"字面意思是胸中没有远大的志向。段永平提倡这一观念,并非是不思进取,而是强调脚踏实地、专注当下的具体目标,而不要好高骛远、妄图一步登天。他自己坦言从小就"胸无大志",没有想过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看来,创业者与其设想遥不可及的远大理想,不如投入热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你要踏踏实实去做你喜欢的事情"。这种思想反映出一种务实谨慎的态度:专注于力所能及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成功,而非急于求成。
段永平认为,过度追求"伟大目标"容易让人急功近利,为达成宏伟愿景而采取激进甚至冒险的策略,反而可能忽视商业规律和长期稳健。例如,有的企业家满怀"大志"想快速打造商业帝国,在每个决策上只盯着眼前利益,结果几十年兜兜转转原地打转,没有长远规划,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利益驱动。相反,"胸无大志"并不是没有目标,而是不被浮夸的愿景迷惑,保持冷静理性,关注当下能做好的具体事情。段永平告诫年轻人,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总想着一夜成名或一举成业,而应积累长久的竞争力,"看得远一点肯定会不一样"。
此外,"胸无大志"也包含着不盲目扩张的含义。段永平在事业顺利时保持克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去定下更大、更远的野心目标。例如他曾说过自己"不想把企业做大,也不想着上市"。对段永平来说,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很好,没有必要为了规模而规模。他更看重企业的健康和长寿,而非短期内登上所谓巅峰。这种心态与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的理念暗合:伟大的企业往往是长期积累经营出来的,而不是靠豪言壮语吹出来的。段永平将稳健视为美德,相信只要方向不错、节奏稳健,企业自会水到渠成地发展壮大。
稳健成长:理念助力企 业发展的案例
"胸无大志"的稳健哲学在段永平的创业历程中多次体现,并为企业带来了健康成长。
避免激进扩张,稳扎稳打: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商界,不少企业家凭借胆识创造了财富神话,但也有很多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快速崛起又迅速衰败。段永平算是其中的一股清流。他在带领步步高崛起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节奏的把握和风险的控制。例如,步步高曾在1996、1997年的央视标王广告竞标中两次惜败于竞争对手爱多——对方以砸下巨额广告费的激进行为夺得标王。爱多一度名噪一时,但好景不长,不到两年就因资金链断裂而倒下。反观段永平,没有因为失去广告机会就孤注一掷地跟风烧钱,而是保持稳健经营。结果步步高在品牌上厚积薄发,于1999年和2000年连续夺得央视标王,凭借李连杰演唱的主题曲广告使"步步高"家喻户晓,业务进入鼎盛时期。这一对比鲜明的案例说明,"胸无大志"并非没有追求,而是不急于一时:段永平宁可错过一两次机会,也要确保公司财务稳健,不冒企业承受不起的风险。稳扎稳打的策略最终让步步高笑到最后,实现了更持久的成功。
适时功成身退,避免贪功冒进:段永平"胸无大志"的另一个著名举措是在事业高峰期选择急流勇退。2001年前后,步步高发展如日中天,很多人期待他带领企业继续做大甚至上市。然而,段永平在1999年就着手将步步高一分为三,按照业务板块分拆成步步高教 育电子、步步高视听电子和步步高通讯科技三家独立公司,并各自配备负责人。他本人仅保留每家公司约10%的股份,不再事无巨细管理各业务。这种拆分在当时极为罕见,却体现了他"不求事事掌控在手"的胸襟。到了2000年,年仅39岁的段永平正式宣布退休,移居美国。在外人看来,正当壮年的他不乘胜追击、反而急流勇退,难以理解;但对段永平来说,这正是"胸无大志、无所追求"的真实写照。他遵守与妻子的约定,在把步步高推上新高度后激流勇退,追求家庭生活与个人兴趣,而没有继续留在商场追逐更大的名利。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他的生活价值观,也从侧面保证了企业的稳定:他为三大业务都选好了接班人并给予股权激励,使各部分业务在独立运作后依然保持活力。这种克制的退出避免了一人无限制扩张可能带来的管理失控风险,反而让步步高系企业更专注于各自领域的发展。此后OPPO、vivo在新领导下继续壮大,证明了段永平当年的选择是明智且高瞻远瞩的。
专注核心擅长,拒绝盲目多元:胸无大志还意味着不被非核心的"大机会"诱惑,专注于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段永平在步步高取得成功后,没有贸然进军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或展开过多多元化尝试,而是将注意力和投资聚焦在消费电子和互联网等自己有认知优势的领域。例如,他后来投资网易等公司,也是基于对这些行业的理解和认可,而没有因为手握资金就去碰热点却陌生的产业。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克制,使他避免了许多可能因摊子铺太大而导致的失败,保证了资产和精力用在最有把握的地方。这种专注当下、量力而行的作风,正是很多过度好高骛远的创业者所缺乏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