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争:争夺世界上最关键的技术
引言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的《芯片战争》是一部宏大的半导体产业史,深刻阐述了其对全球力量格局的巨大影响。书中追溯了微小的硅芯片——包含数十亿个微型晶体管——如何成为现代世界的基础技术,为从智能手机到导弹的一切提供动力。本书揭示,对芯片技术的控制在经济和军事霸权中起着关键作用;如今,随着中美两国都力求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芯片技术已成为中美竞争的核心。米勒的叙事横跨二战至今,展示了芯片的进步如何重塑产业、改变地缘政治联盟,并创造了一个易受干扰的复杂全球供应链。台湾作为领先芯片制造商台积电(TSMC)的所在地,成为一个关键的枢纽,使得台湾海峡成为技术与地缘政治交汇的燃点。通过生动讲述发明家、企业家、间谍、CEO和政治家的故事,《芯片战争》阐明了掌握微芯片技术如何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国家力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第1章:从钢铁到硅
本章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工业战如何为计算技术成为关键资源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米勒介绍了三位后来塑造了芯片产业的年轻人——日本的盛田昭夫(索尼联合创始人)、中国的张忠谋(台积电创始人)和匈牙利的安迪·葛洛夫(未来英特尔CEO)——并回顾了他们的战时经历。
二战期间,战斗是用钢铁和火焰进行的,正如日本将美国的轰炸描述为“钢铁台风”所体现的那样。然而,即使在废墟中,也已经有迹象表明,下一场伟大的竞争将围绕电子等新技术展开。
盛田昭夫因在日本海军实验室服役而侥幸躲过战斗,目睹了东京的燃烧弹袭击和一个因封锁而陷入饥饿的国家所处的绝望境地。张忠谋童年时在中国,随着日军入侵,在枪声和警报声中逃离战火纷飞的城市。葛洛夫(出生时名为András Gróf)是匈牙利的一名犹太男孩,在欧洲纳粹和苏联的蹂躏中幸存下来。对他们每个人来说,战争都凸显了技术和工业的决定性力量。米勒认为,虽然二战是由钢铁和原子弹赢得的,但未来将属于“硅”——指计算机芯片的半导体材料。事实上,在战争期间,早期的电子计算机(如简陋的机械计算器)被用于密码破解和炮兵射表计算,预示着计算技术日益重要。本章通过展示战争的破坏如何激发人们对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进行计算和控制的设备的兴趣,为即将到来的“芯片战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