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艺术
· 阅读需 19 分钟
认可是人类的首要追求
"Still-face experiment"(静脸实验)是一种心理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和她的婴儿进行正常的面对面互动,如微笑、说话和眼神交流。然后,照顾者突然改变行为,保持一张无表情的脸(即“still-face”,静脸),不再回应婴儿的行为。这种改变通常会导致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压力反应,例如焦虑、烦躁或哭泣。在一段时间后,照顾者再次开始正常互动,婴儿通常会逐渐恢复到实验开始时的行为状态。
长期不被照顾者在意的婴儿会产生存在危机,这对情绪和精神会造成持续性的伤害。
冰冷的家庭关系让人筑起心墙
关系的质量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孩童时期的关系可能会持续地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孩子应对尖刻的成长环境可能会无意识地产生这四种防御机制:
- 回避(AVOIDANCE):这是出于恐惧的防御机制。个体由于情感和人际关系带来的伤害而选择最小化情感和关系。这类人在表面上的交流中感到最舒服,倾向于过度理智化生活,逃避到工作中,努力做到自给自足,并假装自己没有需求。他们通常在童年时期就缺乏亲密关系,并对未来的人际关系持有较低的期望。这样的人可能总是在不停地移动,不愿意扎根或被束缚;有时候他们过分积极,以避免显露出脆弱;他们会设法让自己成为别人依赖的强者,但从不向别人寻求帮助。
- 剥夺(DEPRIVATION):一些孩子在自我中心的成人周围成长,他们的需求被忽视。这样的孩子自然会学到“我的需求不会得到满足”的教训,从而很容易转变为“我不值得拥有”。被剥夺模式困扰的人即使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后,也可能终生感到自己无价值。他们经常携带着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内心深处有着某种缺陷,如果被他人知道,就会导致他人离开。当他们受到不好的对待时,他们倾向于责怪自己。
- 过度反应(OVERREACTIVITY):在危险环境中成长的受虐和威胁的儿童,往往在他们的神经系统深处拥有一个过度活跃的威胁检测系统。这类人会将暧昧的情况解读为威胁,将中性的面孔看作愤怒的面孔。他们被困在一个过度活跃的心灵剧场中,感觉世界充满危险。他们对事情过度反应,却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做。
- 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ON):被动攻击是愤怒的间接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害怕冲突、难以处理负面情绪的人通过回避直接交流的方式。这样的人可能在一个愤怒令人恐惧的家庭中长大,情感未被解决,或者爱是有条件的,教训是直接交流会导致爱的撤回。因此,被动攻击是一种情感操纵,一种微妙的权力游戏,用来抽取内疚和爱。例如,一个有被动攻击倾向的丈夫可能鼓励妻子与朋友一起外出度周末,自视为无私的殉道者,但在出游前的几天和整个周末期间对她生气。他会通过各种撤回和自怜的行为,让她知道 她是一个自私的人,而他是无辜的受害者。
防御机制的双面性
这些防御机制对人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这些防御机制是一种过度补偿,容易让人走极端,而走极端的人相应地比较容易取得世俗的成就 —— 比如,对于很多成功的政客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与不公正做斗争,他们从孩童时期学到的是,生命是一场战斗。黑暗给了他们地位、权利、自尊和坚韧。
然而,这些好处并不能掩盖这些防御机制导致的问题:
- 非理性的敌意。他们会认为“所有的批评和对手不仅仅是错误的,而且是邪恶的”。
- 人会被机制裹挟。他们会控制不住自己做不理性的事情。
- 老机制会过期。老习惯无法适应新时代(conceptual blindness),比如一战用冷兵器战争的思维打热兵器的仗,导致死伤惨重。
修复问题?沟通比内省更有效
出于种种原因,想要通过自身来修复这些黑暗童年带来的防御机制,效果并不好。而拥有外部视角的交流沟通是更有效的选择。
这种时候就是同理心大放异彩的时候了。同理心在“认识人”的每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而在陪伴某人应对创伤的时候尤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