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超级简化的商业战略方法
商业战略常常被复杂的框架、宏大的理论和各种流行词汇所笼罩,这些词汇承诺能够解释公司的成败。然而,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布鲁斯·格林沃尔德(Bruce Greenwald)和贾德·卡恩(Judd Kahn)拨开了这些迷雾。他们的核心论点非常简单:战略的基石不是增长、差异化或富有远见的领导力,而是竞争优势,尤其是是否存在进入壁垒。 其他一切都源于此。
第一章:战略、市场与竞争
布鲁斯·格林沃尔德和贾德·卡恩在开篇就区分了真正的战略与单纯的长期规划。许多公司制定了详尽的计划来提升销售或扩张业务,但作者认为,只有当这些计划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反应时,它们才称得上是战略性的。如果一个计划只关注内部改进(如削减成本、新的营销手段等),而没有考虑竞争对手会如何应对,那么这只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在他们看来,真正的战略是**“向外看”**的——其根本在于确定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定位。
这引出了一个关键见解:战略是否重要,完全取决于竞争环境。在没有进入壁垒的市场中,许多参与者可以自由模仿彼此的举动。没有公司能够维持优势,因此试图在战略上“胜过”对手是徒劳的。在这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唯一的制胜之道是通过卓越的运营效率来超越竞争对手,因为任何创新都会被迅速模仿。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应专注于成为成本最低或运营最佳的生产者,而不是搞复杂的竞争策略。另一方面,在公司确实拥有竞争优势的市场中,战略至关重要。如果一家公司能做到竞争对手无法轻易做到的事,它就拥有了一个受保护的地位——一条**“护城河”——博弈的重点就转向了捍卫和利用这一优势**。作者们最强调一个问题:“是否存在进入壁垒,使我们能够做其他公司做不到的事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专注于提高效率或退出市场,转向更好的领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集中精力思考如何维护这一壁垒,将竞争对手拒之门外。
格林沃尔德和卡恩赞扬了迈克尔·波特著名的五力模型,认为它让人们关注到了行业结构,但他们对其进行了大幅简化。在他们看来,有一种力量主导了其他所有力量:进入壁垒。虽然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替代品和行业内竞争都很重要,但没有一个比新竞争者能否轻易进入你的市场更为关键。如果进入被阻止或非常困难,公司就能获得可持续的利润;如果进入是自由的,利润将长期被拉低。因此,进入壁垒 = 竞争优势——即一家公司能够抵御竞争对手的结构性原因。这个极其简化的视角为本书的其余部分奠定了基础。作者们概述了良好战略的三个目标:(1)识别你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你拥有的任何优势;(2)有效管理与现有对手和新进入者的互动;(3)为公司的未来制定一个建立在其优势基础上的清晰愿景。简而言之,第一章将战略定义为一门艺术:理解你的**“护城河”**在哪里——或者承认你没有护城河——并据此采取行动。
第二章:竞争优势 I —— 供应与需求
在确立了真正的战略围绕竞争优势展开之后,作者接下来解释了如何识别真正的优势。首先,他们提供了两个检验**“护城河”是否存在的经验性标准: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高盈利能力**。如果在几年内,一个市场中的前几名公司能够持续保持其地位,没有太多变动,这表明新进入者难以取代它们。同样,如果一家或多家公司连续多年获得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率(例如税后15-25%),而其他公司却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那么一定有什么东西在保护那些高回报。在真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市场份额会不断变化,利润会迅速回归平均水平(大约6-8%的回报率)。稳定的份额 + 优异的回报 = 可能存在进入壁垒。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壁垒呢?格林沃尔德和卡恩断言,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有三种,第二章涵盖了前两种:供应优势和需求优势。供应优势意味着一家公司能够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而且这种方式是竞争对手无法轻易复制的。这可能来自于专有技术、独特的资产或卓越的流程。例如,一项专利发明能带来暂时的成本或定价优势(直到专利到期)。拥有一种稀缺资源(如低成本的原材料来源或具有地理战略意义的位置)也能使成本低于其他公司。即使没有专利,*专有技术(know-how)*也可以成为一种供应优势——如果一家公司通过多年的学习掌握了复杂的制造流程,竞争对手可能很难追赶。然而,作者警告说,纯粹的生产优势往往是最弱且最不持久的护城河。技术会扩散,人才可以被挖走,“从长远来看,一切都会变成烤面包机”,意思是今天的高科技产品最终会变成普通的商品。尽管如此,只要成本优势存在,它就能阻止进入者:一个低成本的在位者可以大幅降价并且仍然盈利,这会吓退那些无法在那种价格水平上生存的潜在竞争者。典型的例子包括像施乐(Xerox)或宝丽来(Polaroid)这样的公司,它们多年来通过专利和研发享有成本优势,或者拥有独家药品的制药公司。但随着专利到期或新技术出现,这些护城河也随之缩小。
第二种优势是需求优势,它围绕市场的客户方展开——通常被称为客户锁定。在这种情况下,一家公司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生产者,但它享有客户的忠诚度或锁定效应,使得客户不会轻易转向竞争对手。格林沃尔德和卡恩指出了客户锁定的三个主要来源:习惯、转换成本和搜索成本。习惯意味着购买者会重复购买某个产品,而不会重新评估其他选择,仅仅因为他们习惯了。这在日常消费品中很常见。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喝了多年可口可乐的人可能不会认真考虑尝试一种新的可乐——他们会下意识地选择可口可乐。习惯可以惊人地持久(想想亨氏番茄酱或家乐氏麦片这样的品牌,许多家庭代代相传都在使用)。然而,习惯通常只在下一代客户出现之前有效;新的购买者没有忠诚度可言,因此在位者必须通过营销和渠道铺货来不断强化习惯。转换成本则使客户更换供应商变得痛苦。例如,在企业软件领域,重新培训员工或将数据转换到新系统可能成本高昂且极具破坏性,以至于公司宁愿忍受一个不完美的现有产品,也不愿更换。高昂的转换成本有效地“困住”了客户,为在位者提供了一个专属的客户基础(许多商业软件包或需要专有耗材的设备都属于这种情况)。搜索成本发生于寻找新供应商或产品既困难又昂贵时,因此客户倾向于坚持使用以前行之有效的东西。专业服务通常属于这一类——选择医生、律师或顾问很难依据纯粹的客观标准,所以一旦你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你就不太可能再去四处寻找了。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公司都受益于需求侧的护城河:竞争对手可以提供类似(甚至更好)的产品,但许多客户由于心理惯性或实际的转换成本而不会叛离。
作者强调,仅靠品牌本身并不足以构成护城河。一个强大的品牌有助于建立习惯或降低感知风险(这与搜索成本有关),但如果没有实际的成本来尝试替代品,品牌无法阻止竞争对手随着时间的推移侵蚀公司的市场份额。例如,梅赛德斯-奔驰拥有一个声望卓著的品牌和忠实的粉丝,但豪华车购买者仍然会考虑雷克萨斯或宝马——梅赛德斯的 资本回报率最终也只是一般水平,因为品牌吸引力并不等同于不可逾越的壁垒。真正的需求优势通常涉及结构性的忠诚度:例如,消费者从小就迷恋可口可乐的味道(习惯),或者企业深度整合了微软Office(因培训和文件兼容性而产生的高转换成本)。这些优势可能比纯粹的成本护城河更持久,但它们同样有局限性。客户会去世或改变品味,新一代的客户“待价而沽”,而技术变革也可能降低转换成本(例如,云软件在某些情况下使转换变得更容易)。因此,拥有专属客户的公司必须不断努力维持这种锁定——通过产品更新、忠诚度计划或其他方式。例如,公司通过创建生态系统(如苹果设备和服务的整合)来增加转换成本,或通过持续使用奖励递增的忠诚度计划(如航空公司的常旅客计划)来锁定客户。
在第二章中,格林沃尔德和卡恩实际上揭穿了**“差异化”本身就能保证成功的观点。许多管理者认为,只要与众不同就能把竞争挡在门外,但作者指出,差异化通常有成本(更好的功能、更多的营销),如果没有进入壁垒,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差异化来应对。上述梅赛德斯的案例或任何数量的高端品牌都表明,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多个参与者将共存并压低回报率,无论品牌多么响亮。真正的保护来自于竞争对手无法复制你正在做的事情**——要么是因为你的成本结构他们无法匹敌,要么是因为你的客户不会离开你。这就是本章介绍的竞争优势的两大支柱,下一章还将介绍第三大支柱(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