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J.D. 万斯
引言
J.D. 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的开篇就承认,他写这本回忆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坦言:“我发现你手中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有些荒谬,”并指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他并未取得任何传奇般的成就。然而,万斯觉得,考虑到他出身于铁锈地带一个贫困家庭,父亲缺席,母亲吸毒成瘾,他能从耶鲁法学院毕业,本身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写这本回忆录是为了解释*“精神和物质上的贫困对像他这样来自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万斯强调,他的故事并非一项政治研究,而是一部个人家族史——一个“乡下人”在大阿巴拉契亚地区成长的内部记述。他坦率地表示,书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严重缺陷,但“这个故事里没有恶棍,只有一群挣扎着寻找出路的乡下人”。从一开始,万斯就将他的人生旅程定义为通过阶层跃升来摆脱绝望,同时又“被自己抛弃 的生活中的心魔所纠缠”*。
万斯介绍了他的族群——大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乡下人”的文化。这个地区从肯塔基州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区,一直延伸到俄亥俄州的铁锈地带。这些乡下人是白人蓝领阶层,他们家庭观念极重,自尊心极强,通常没有大学学历,经济前景黯淡。他指出,调查显示,他们是美国最悲观的群体,尽管他们面临的正式障碍常常少于一些少数族裔社群。根据万斯的说法,这种悲观情绪部分源于社会孤立,以及一种*“鼓励社会衰败而非抑制它”的文化。他举了一个懒惰同事(他称之为“鲍勃”)的例子,鲍勃和他的女友会逃班、长时间休息,这反映了他的同辈中一种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和犬儒主义。万斯认为,这些态度助长了指责和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许多乡下人声称自己看重辛勤工作,却又觉得体制被人操纵,因此“何必努力呢?”*。因此,这本回忆录就是万斯在阿巴拉契亚价值观、家庭创伤和遥不可及的美国梦中,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一次诚实审视。
在整个引言中,万斯都在努力处理自己身份的二元性。他深情地怀念肯塔基山区的祖籍地(肯塔基州杰克逊市),认为那里才是他家族文化的真正源头,尽管他大部分时间在俄亥俄州长大。在杰克逊,他感到自己有所归属——“我曾外祖母在肯塔基州杰克逊山谷里的房子”,无论他们住在哪里,那里永远是*“家”*。他回忆起曾问过他挚爱的外婆(Mamaw),为什么在杰克逊,每当有葬礼队伍经过时,所有人都会停下来肃立。“因为,宝贝,我们是山里人,我们尊重逝者,”外婆告诉他。这种邻里间的正派与引以为傲的传统,与更严酷的现实并存:高度贫困、处方药滥用猖獗,以及乡下人美化自身优点而忽视自身缺点的倾向。万斯承认他族人的矛盾之处,为接下来的章节奠定了基础。他喜爱他们的忠诚与幽默,但也不回避他们暴力或否认现实的倾向。他的目标是完整地描绘一种“对自己优点夸大其词,对缺点轻描淡写”的文化。凭借统计数据和原始的个人故事,万斯邀请读者通过他自己的人生,来理解乡下人这个美丽而又麻烦重重的美国世界。
第一章:家族根源于杰克逊和米德尔敦
童年时期,J.D. 万斯感觉自己被撕裂在两个世界之间。他夏天和许多周末都在肯塔基州杰克逊市的山谷,在他曾外祖母家度过——一个他视为真正家园的地方——而一年中的其他时间,他则生活在工业城市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在杰克逊,年幼的J.D.身边围绕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和社群,人人都知道他家的名号。他为自己是当地人眼中最强悍的人——他的外婆**(Mamaw)和外公(Papaw)**——的孙子而感到自豪。相比之下,在米德尔敦的生活则动荡不安:J.D.的父亲在他蹒跚学步时就抛弃了他,而他的母亲则不断更换男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混乱。杰克逊为他提供了一个米德尔敦所没有的庇护所和身份认同。他很早就明白,阿巴拉契亚人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地址——它是一种植根于故事、尊重和强烈归属感的“生活方式”。例如,J.D.的舅公们(布兰顿家的男人,外婆的兄弟)用那些关于英雄事迹和家族世仇的 传奇故事深深吸引了他。“这些人是我们家族口述传统的守门人,” 万斯回忆道,“而我是他们最出色的学生。” 聆听他们关于斗殴和边疆正义的狂野故事,让J.D.对自己的传统产生了深深的自豪感。
然而,同样是这些故事,也揭示了贯穿他家族的暴力荣誉准则。外婆本人据说在她只有12岁时,就差点杀死一个试图偷走家里奶牛的男人。她用猎枪朝小偷开火并击伤了他——这个故事在家族中被自豪地传颂。“没有什么比穷人偷穷人更卑劣的了,” 外婆教导J.D.,“生活已经够艰难了。我们当然没必要再互相为难。” 这样的话语抓住了乡下人的信条:对自己人极度忠诚,并随时准备亲手伸张正义。万斯指出,在布雷西特县(“血腥布雷西特”),亲手执法几乎是一种传统。他的舅公们会吹嘘祖先们如何用拳头或武器来维护荣誉——这些传说将万斯家族和布兰顿家族描绘成既善良又危险的人。J.D.珍视这些故事,但事后他也认识到,这些故事体现了乡下人如何**“美化优点,忽视缺点”。那个因用枪保卫亲人而备受尊敬的外婆,也同样脏话连篇,并且有着严厉、时而暴躁的脾气**,这在后来塑造了J.D.的童年。
万斯还将他阿巴拉契亚家乡的浪漫化形象与其严酷的现实进行了对比。在杰克逊,家里总有足够的食物,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幸运。多年来,万斯目睹了杰克逊的衰落:到了21世纪初,镇上约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阿片类药物和处方药成瘾的流行病摧残着家庭,许多居民似乎对安于失业的状态感到奇怪的满足。外人将阿巴拉契亚描绘成落后或破碎的负面形象,被当地人愤怒地斥为诽谤,但万斯认为否认现实的 情绪根深蒂固。人们拒绝正视成瘾和失业等问题,即使这些问题日益恶化。这种*“有害行为与否认现实的混合体”不再局限于偏远的山谷——它已经“主流化”,进入了乡下人迁移到的铁锈地带城镇。的确,J.D.自己的家庭也把他们阿巴拉契亚的优点和挣扎带到了俄亥俄州,正如接下来的章节将展示的那样。在第一章的结尾,万斯生动地描绘了他的乡下人童年:充满爱与冒险,但也被贫困和酝酿中的麻烦所笼罩。 他邀请我们通过他的眼睛来看待杰克逊和米德尔敦——一个是充满怀旧气息的“乡下人贵族”*的避难所,另一个则是经济衰退蔓延至美国中部的景象。
第二章:外婆和外公——俄亥俄州的乡下人贵族
第二章的焦点转向万斯的外祖父母,外婆和外公,以及他们从肯塔基山区到俄亥俄州工业中心地带的旅程。万斯将外公奉为*“乡下人中的贵族”,并将他的血统追溯到著名的哈特菲尔德-麦考伊家族世仇——外公是吉姆·万斯的远房表亲,后者因杀害一名麦考伊家族成员而点燃了那场传奇冲突。看来,暴力流淌在J.D.家族的两边血脉中。例如,外婆的曾外祖父是在一次选举争端中,他的儿子谋杀了一个对手的家庭成员之后才当上地方法官的。这些残酷的家族传说可能会震惊外人,但年幼的J.D.在旧报纸上读到这些时,却感到自豪*。“我怀疑,没有任何事迹能像一 场成功的世仇那样让我感到骄傲,” 他半开玩笑地说。这类轶事强调了一个关键主题:乡下人的荣誉和边疆正义。万斯以此说明,强悍和复仇的观念在他的传统中是多么根深蒂固。外公和外婆的家世让他们在杰克逊很有影响力,但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婚姻是在那种充满激情和极端行为的烈火中锻造的。
的确,外婆和外公自己的爱情故事始于丑闻和戏剧性事件。他们在肯塔基州杰克逊市作为冲动的青少年结婚。正如万斯所发现的,他们逃往俄亥俄州的一个原因是,14岁的外婆在结婚时已经怀孕——这在他们虔诚的社区里是耻辱的来源。可悲的是,那个婴儿出生后不到一周就夭折了,但经济需要和自尊心驱使他们继续前行。在1950年代,被繁荣的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工作机会所吸引,外公在俄亥俄州米德尔敦的阿姆科钢铁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们加入了战后被称为“乡下人高速公路”的大迁徙潮:无数阿巴拉契亚家庭为了工业工作北上,也将他们的文化带了过去。外公的公司甚至有优先雇佣员工亲属的惯例,这鼓励了整个家族的搬迁。因此,外婆和外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新世界——“与家乡的阿巴拉契亚大家庭支持网络隔绝”,但在他们的俄亥俄小镇上,仍然被同为乡下人的移民所包围。他们从未完全离开杰克逊;正如万斯所说,“我的外祖父母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既新奇又熟悉的环境中……第一次与家乡隔绝,却仍然被乡下人包围。” 这捕捉到了移民家庭的**“半悬空”状态**:他们既不完全属于新地方,也不完全属于旧地方。
米德尔敦的生活提供了繁荣,但也带来了偏见。万斯指出,当地人看不起涌入的阿巴拉契亚新移民,尽管他们和本地人一样是白人。乡下移 民挑战了关于“得体”白人行为的假设——他们说话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保留着奇怪的习惯(比如一个邻居在院子里养鸡并宰杀作为晚餐),并且普遍扰乱了这个中西部小镇的常规。一位作家观察到,乡下人*“打破了北方白人对白人外貌、言谈和行为举止的一系列广泛假设”*,以至于这种文化冲突的冲击力,不亚于南方黑人家庭北迁时所带来的。事实上,外婆和外公面临着来自俄亥俄州新邻居和家乡亲戚的双重鄙夷。肯塔基的亲戚指责他们“架子变大了”——一种乡土的说法,意指他们抛弃了亲人或认为自己离开后高人一等了。与此同时,一些俄亥俄州人则视这些新来者为粗俗的入侵者。因此,外婆和外公完全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他们没有完全融入中西部的蓝领社会,同时又被他们留下的亲人带着一丝怀疑的眼光看待。这种深厚根基与新土壤之间的紧张关系,将塑造这个家庭的身份认同和挣扎。
尽管有外人的看法,外婆和外公仍坚守着将他们带到北方的美国梦。他们真心相信在俄亥俄州的生活对他们的孩子会更好。外公在工会工厂的工作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生活,他们在一个表面上看起来稳定、中产的家庭中养育了三个孩子(万斯的吉米舅舅、洛里阿姨和他的母亲贝芙)。万斯回忆说,他的舅舅小时候会看电视上的《天才小麻烦》,并说他的家庭看起来和那个健康的电视情景喜剧家庭很像。但正如第三章将揭示的,那幸福的表象下隐藏着严重的动荡。万斯在第二章结尾以一句清醒的话作为预示:“事情并没有完全那样发展。” 外婆和外公对孩子们的梦想遭遇了严酷的现实——有些是他们所携带的乡下人传统本身造成的。他们搬到俄亥俄州确实使他们摆脱了阿巴拉契亚的贫困,但却无法抹去即将浮出水面的成瘾、暴躁脾气和文化冲突的循环。总而言之,第二章展示了万斯外祖父母的二元性:他们是鼓舞人心的开拓者,相信自我重塑,但他们从未完全摆脱过去的世仇、骄傲和*“乡下人贵族”*的心态。
第三章:紧闭的门后——家中的暴力与混乱
从表面上看,外婆和外公实现了1950年代理想中兴旺的核心家庭。他们在米德尔敦定居,他在阿姆科公司拿着不错的工会工资,他们在整洁的郊区社区抚养孩子。但第三章揭开了那层外衣,暴露了潜藏在万斯母亲童年家庭中的动荡与创伤。当外公白天在钢铁厂工作,外婆操持家务时,他们的婚姻绝非平静。外公有严重的酗酒问题,这引发了激烈的争吵。万斯讲述了一些细节:外婆的孩子们学会了每天晚上观察外公如何停车。如果他把车停得笔直,说明他清醒,夜晚会很平静。如果车是歪的,他就喝醉了,年幼的贝芙(万斯的妈妈)和她的姐姐洛里就知道麻烦要来了——她们常常从后门溜到朋友家,以躲避那场不可避免的尖叫争吵。这样的轶事描绘了一幅如履薄冰的鲜明画面。万斯家的生活在情景喜剧般的常态和即将到来的暴力之间摇摆,完全取决于外公喝了多少威士忌。
而外婆,她清醒时的火爆脾气不亚于外公喝醉时。她会对老公的不良行为施以惊人的报复。万斯分享了一些令人咋舌的 家族传说:有一次,外公警告过他再也不要喝醉回家后,却醉倒在沙发上睡着了。作为回应,外婆往他身上浇了汽油并点燃了一根火柴。外公自己的女儿(万斯的洛里阿姨)迅速扑灭了火焰,所以外公只受了轻微烧伤,但这件事成了传奇——一个乡下人婚姻正义的黑色幽默例子。另一次,外婆受够了外公对晚餐的要求,煮了一整锅垃圾,当作“大餐”端给他。她甚至还曾趁外公睡觉时,剪掉他裤子的裆部,这样他早上站起来时裤子就会散架,让他出丑。这些离谱的故事令人震惊,但万斯讲述时带着一丝幽默和温情。它们展示了外婆对不尊重行为的零容忍政策,即使是来自她的丈夫。正如万斯干巴巴地评论道:“我的族人很极端,但这种极端是为了某种东西。” 对外婆而言,那个“东西”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她家庭的荣誉和理智。
不出所料,这段婚姻最终解体。在汽油事件后,外婆和外公实际上分居了(她搬到了街对面的另一所房子里),尽管在支持子女和孙辈方面,他们仍然是一个团队。外公确实在晚年戒了酒,双方达成了某种休战。但到那时,对他们孩子造成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万斯指出,外婆和外公的三个孩子都因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内部暴力的恶性循环”而留下了创伤。大儿子吉米舅舅通过早婚并像外公一样直接在阿姆科公司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得以逃脱——这看似是一种稳定的生活,却也使他隔绝于家庭的功能失调问题之外。洛里(万斯的阿姨)起初没那么幸运——她十几岁时因吸毒过量险些丧命**,辍学,并进入了一段虐待性的婚姻,这段婚姻诡异地映照了她父母动荡的结合。(后来洛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但并非没有经历艰辛。)然后是贝芙,万斯的母亲:最小的孩子,也可以说是被她的成长环境最不稳定化的一个。到18岁时,贝芙成了一个未婚妈妈(生下了万斯的姐姐林赛),并陷入了与她在家中目睹的同样的不稳定和药物滥用模式。
在这一章中,万斯邀请我们去体会混乱如何代代相传。他指出,尽管外婆和外公抱有希望,他们对美国梦的乐观信念也无法保护他们的孩子免受家庭创伤的后果。外婆和外公真心爱他们的孩子,希望他们成功——外公尤其溺爱年幼的孙子J.D.——但他们育儿方式中的矛盾是鲜明的。例如,外婆向孩子们灌输了强烈的价值观(比如对兄弟姐妹的极度忠诚)。她曾告诫一个正在争吵的亲戚:“五年后你连他该死的姓什么都记不住了。但你的姐妹才是你唯一真正的朋友。” 这个无论如何都要支持家人的建议是发自内心的。然而,与此同时,家庭生活却是他们最大痛苦的来源。到第三章结尾,我们清楚地看到万斯的母亲贝芙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她是爱与暴力、奉献与混乱的产物。舞台已经为贝芙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登场做好了准备,她将把父母的温柔与动荡双双带入万斯家族的下一代。
第四章:衰落中的米德尔敦——新一代的挣扎
在第四章中,万斯将镜头拉远,审视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他长大的环境——以及它如何从外公的时代变化到 他自己的时代。米德尔敦曾是一个以阿姆科钢铁公司为支柱的繁荣工业城镇,但到了J.D.年轻时的1990年代和2000年代,它已经进入了急剧的衰退期。万斯回忆说,小时候他心里把这个镇子分为三个区域:“富家子弟”的富人区,钢铁厂附近的廉租房项目(一边主要是贫穷的白人,另一边是贫穷的黑人),以及他家所居住的工薪阶层区。回想起来,他甚至不确定他那个“普通”街区与真正贫困的地区有多大区别——也许这只是一个孩子一厢情愿的想法,认为他家不像某些人那么穷。无论如何,米德尔敦蓝领阶层的体面与赤贫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到万斯青春期时,市中心到处都是空置的店面、发薪日贷款店和当铺,“几乎只剩下美国工业辉煌的遗迹。” 发生了什么?万斯指向了更广泛的经济变迁和错误的政策:工厂倒闭或合并(阿姆科在1989年被川崎制铁收购,更名为AK钢铁公司,这激怒了对外国所有权感到愤恨的当地人)。这种全球化的冲击让许多外公那一代的男人感到被一个变化中的世界背叛了。
与此同时,万斯认为,日益加剧的居住隔离加剧了米德尔敦的衰落。联邦政府推动住房自有率的举措(如卡特总统时期的《社区再投资法案》及后来的布什政府倡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当房价下跌时,工薪家庭被困在了曾经体面但如今正在恶化的社区里。有能力的人搬到了更好的地区,留下了集中的贫困地带。换句话说,“坏社区”不再仅仅是市中心的现象——它们已经蔓延到了郊区和小城镇。万斯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些邻居的态度。他回忆起一位米德尔敦高中的老师告诉他,有些孩子有*“远大的梦想”却拒绝付出努力——比如想成为运动员的人,因为觉得教 练对他们太严厉就退出了球队。他指出,J.D.这一代的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把阿姆科过去的繁荣视为理所当然。他们没有他们祖辈的职业道德或谦逊,常常将自己的挫折归咎于他人。万斯甚至观察到,一些工薪阶层的人谈论努力工作的次数比他们实际工作的次数还多——他认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欺欺人。他引用一份报告称,工薪阶层的白人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工作时间更长,并称这“明显是错误的”——现实是人们说*他们工作很多,但这并没有数据支持。
在米德尔敦的困境中,万斯强调了他自己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救命稻草:外婆的影响力。尽管她举止粗鲁,脾气暴躁,但外婆决心不让J.D.屈服于周围的冷漠。她确保他在家有书读,并且认真学习。一个形成性的记忆是:在小学时,J.D.尴尬地发现其他孩子都学会了乘法,而他还没学。外公(当时还健在)注意到了J.D.的沮丧,立刻在晚饭前坐下来亲自教他乘法。那堂课让他终生难忘。万斯反思道:“尽管我所在的社区和环境带来了种种压力,我在家里却收到了不同的信息。而这很可能救了我。”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见解——家庭支持作为对抗一个失败社区的平衡力。确实,外婆常对J.D.说,他这一代人将*“靠脑子谋生,而不是靠双手,”* 鼓励他追求超越工厂车间的抱负。但这很困难,因为她和外公自己都没有读完高中。尽管如此,他们坚持重视教育,这给了J.D.许多同龄人所缺乏的一线方向。他在青少年时期成绩起伏不定,但基础——他可以出人头地的想法——在此时已经奠定。
到第四章结尾,万斯描绘了一幅米德尔敦忧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画面。这座城镇的衰落揭示了